位于山西南部平原腹地的侯马,是晋国晚期都城新田之所在。其境内紫金山绵亘正南,汾河环绕西北,浍水横贯东西,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美。在侯马的西郊,有一个名叫西高的小村庄,因其地处汾河水流曲处南岸高阜之地,地势较高而得名。

西高祭祀遗址位置示意图

年3月,为配合国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之一——大同至运城的“大运高速公路”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侯马段的地下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在西高村西南约米的台地上发现了一处十几万平方米的遗址,发现祭祀坑数以千计。考古队员开始进驻西高,一时间这个幽静的小村庄热闹了起来。

西高祭祀遗址发现之前,侯马地区已经发现了十处东周时期的祭祀遗址,通过发掘,我们发现西高祭祀遗址与以往发现祭祀坑的形制、布局、层位相似,所用的牺牲与其他祭祀遗址也无二致,坑内所埋遗物及其埋葬方式也与其他遗址相近。所以西高遗址当是一处东周时期(即晋国迁都新田后的“新绛时期”)的祭祀遗址。

从晋国迁都新田说起

周初,在山西省南部地区,有一个古老的唐国。周武王死后不久,唐国参与了反周的叛乱。叛乱很快被平息下去。为了加强周朝的统治,周成王把唐国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弟弟叔虞。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改国号为“晋”,燮父成为第一位晋侯。此后经过历代晋侯的励精图治,晋国从一个“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小国,相继兼并了周围的霍、虞、耿、魏、荀、虢、杨、贾等十几个诸侯小国,成为了雄踞黄河中游,地跨山西南部和河南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及秦、晋、豫三角地带的中原大国。

晋国方位环境示意图

晋国建国后,先后建都于唐、翼、绛。晋景公时,出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考虑,决定再次迁都,把都城迁至新田。当时就迁都的问题,还发生过一番争论。一般大夫主张迁到富饶的运城盐池附近的“郇、瑕之地”,大夫韩厥则主张迁到新田,他认为新田土地肥沃、航运便利而且民众服从教化,很宜于晋国的发展和长治久安。晋景公采纳了韩厥的建议,于公元前年,把都城由绛迁移到新田。其后晋国仍称霸中原近百年之久,其疆域以黄河两岸为中心,拥有横跨今山西、河南、陕西、、山东五省部分地区的广阔区域。

烽烟迭起,新田的大街小巷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变迁和人们的记忆中。今天,在这五省境内,已经找不到一处叫做新田的地方了。那么新田应该在什么地方呢?

山西侯马晋国遗址保护规划

随着年晋国都城遗址在侯马的发现,新田的具体位置之谜逐渐展开。此后的40多年,“品”字形古城、铸铜、制陶、制圭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墓地和祭祀遗址先后在侯马被发现,证实了侯马晋国都城遗址就是晋国最后一个都城新田之所在,特别是“侯马盟书”中赫然言此地是“晋邦之地”、“晋邦之中”。之后,呈王古城及呈王路晋国宗庙遗址的钻探与发掘,成为侯马作为晋都新田的又一佐证。而年西高祭祀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则为晋国祭祀制度和祭祀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古之祭祀

祭祀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宗教仪式。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已经有了灵魂的观念。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于是便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人类一方面感激神灵,另一方面又对它们十分敬畏,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祭祀行为便产生了。

当时的上层统治者经常举行祭祀活动,他们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岭、河川、祖先、自然灾异等诸神,希望得到诸神的庇护。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孔子一生梦想“克己复礼”。而中国古代最大的礼是什么?“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应该就是最大的礼了。《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了古人祭祀的虔诚之心。

祭礼起源于远古时期向神灵敬献食物的活动。在原始采集和狩猎时代,肉食的猎取相当不易,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刚刚发展起来时,肉食仍旧极为宝贵。因此在进献的诸多食物中,以肉食为最。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就是指后世称为“六畜”的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三牲齐备称之为“太牢”,是古代祭祀用牲的最高规格。

玉帛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品,指各种精美的玉器和皮帛。由于玉器晶莹温润,色彩斑斓,富于变化,不易腐蚀,能长久存放,所以祭祀神灵多用玉器,来往人神之间沟通人神关系。

20世纪50年代祭祀遗址中“侯马盟书”出土情况

除了牺牲和玉帛外,古人还把血当作一种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维持人和动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着受伤甚至于死亡。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少数民族保留着滴血于地的祭祀风俗。

古人祭祀有多种方式,用燔烧祭祀天,以灌注祭祀地。但最常见的一种祭祀方式为瘗埋,即挖祭祀坑将祭品掩埋。《礼记·郊特牲》孔颖达疏:“地示在下,非瘗埋不足以达之。”也就是说,只有将祭品埋于地下,神灵才会知道人们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

到了东周时期,祭祀与礼制、政治、宗法等级制度联系紧密,祭祀活动极为频繁,“淫祀无福”,祭祀成为东周时期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名称众多,内容广泛,次数频繁。

所祀者为谁?

西高祭祀遗址规模庞大,到底是在向谁献祭呢?是天,是地,抑或是哪位神灵?

《左传》记载晋平公时,楚灵王大兴土木,起建极为华丽壮观的章华宫,以此向国人及诸侯国夸耀其威力。时为各诸侯国之盟主的晋国国君晋平公不知以德政威服诸侯,反而效尤楚国,于晋平公二十四年,在汾水之旁,建造背汾面浍、侈华精美的虒祁宫,意与章华宫比美,与楚国竞誉于诸侯。晋平公竭尽民脂民膏,大宴诸侯国国君与使臣,并常年游乐于虒祁楼台之上,日夜沉湎于靡靡之乐、红袖歌舞之中。不到三年的时间,晋平公就因淫乐过度而引发心悸之症。

巫师为晋平公的病进行占卜,认为是实沈和台骀作怪所致。但实沈与台骀是何人,问遍全朝大夫们竟然都没听说过。刚好郑国派上卿子产前来探望平公的病情,晋国大夫叔向便向子产请教。子产答道:“实沈是高辛氏(帝喾)之子,与其兄伯阏同住旷林,却不能和睦相处。后其族被帝尧迁至大夏,以参星定时节,唐国人将之沿袭下来,服侍夏、商两朝。成王灭唐国后,把唐地封予其弟叔虞,参星就成为唐地的星宿,实沈则为参星之神。而台骀则是少昊的后代。台骀善于治水,继承父职做水官先后疏通了汾河、洮水(今绛县、闻喜的涑水河),将大泽封堵,使人们能够安全地在广阔平原上居住生息。颛顼因此嘉奖台骀,把他封在了汾川,受到居住在此地的沈、姒、蓐、黄四个国家的世代祭祀,成为汾河、洮水之神。现在晋国灭掉了这些国家并主宰了汾水一代,台骀当由晋国祭祀。”听完子产的话,晋人才知道台骀为汾河之神。晋平公夸口赞叹子产为“博物君子”,并向子产奉送了一份厚重的赠礼。此后,为了颂扬台骀治理汾河、洮水的功绩,晋平公在国都新田修建了中间大两侧小的三座宫殿,以祭祀台骀,祈祷其在天之灵庇佑晋国社稷繁荣昌盛。

今天在与西高村相邻的西台神村之北的古翠岭上有一座台神庙,相传始建于晋平公时,汉唐以来,各朝代时有修缮,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就其现状来看,不像是在晋国台神庙故址上修建的。那么,晋平公修建的台神庙何在?

考古揭露的祭祀坑场景

上世纪60年代,在台神古城西北角发现了一处中间大、两侧小的三座夯土台基,三座台基南北长90—米,东西宽80米,高7米,尚能看出六级结构,想来当初是很壮观巍峨的。该基址位于当时宫殿的正右侧,并且以此基址为中心,在西台神村、铜厂、东台神村一线发掘出了呈半圆形的祭祀带,按照当时“左祖右社”的建设格局来看,它们应当是被作为晋国的社神来看待的。祭祀带出土的实物经考证均为东周时期,再加上其中一玉片上还书写“少昊”二字,更说明是祭祀作为少昊后人的台骀,因此有人推测这三座基址应为晋平公时期的台神庙。

西高祭祀遗址背靠晋都新田台神古城中的这三座大型基址,面向汾河,所祭者应当为台神了。当年晋平公曾因疏于祭祀台骀而至病,想来从此之后祭祀活动也就马虎不得。

祭品惊现

事隔2多年后,西高祭祀遗址被发现。遗址遗址东西长米,南北宽约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东距台神古城约0米,东南距虒祁遗址约米,西北为汾河谷地。遗址内共清理祭祀坑座。这些用来瘗埋祭品的祭祀坑均为土坑竖穴,四壁光滑平整。祭祀坑大小不一,深者达8米,浅者仅0.5米。祭祀坑均较窄,难以容身,当时是如何挖8米之深的,目前还是一个谜。这些祭祀坑除部分零散分布外,大多成片密集分布,每片祭祀坑排列有一定规律,东西成排,南北成行,说明这里的祭祀活动是有组织、有规划的。20余组祭祀坑间的相互打破,说明这里的祭祀活动经历了很长时间,由于记录或者其它方面的原因,后来的人已经不能够准确地辨别以前的祭祀坑的位置了。

祭祀坑羊骨、马骨出土情况

祭祀坑中埋有大量的牺牲,牲坑一般每坑埋一牲,个别埋二牲或多牲。埋牲以羊为主,次为马,再次为牛,埋葬方式多样,或仰卧、或侧卧、或俯卧、或蜷曲、或散乱等,有活祭和死祭的分别。遗址埋牲虽以羊为主,但马、牛明显较侯马其它祭祀遗址为多,显示了祭祀者相当高的身份和地位。

祭祀坑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玉、石、铜、骨、蚌器等遗物,一般每坑出土1件器物,部分可见2件或2件以上。凡有壁龛者,器物皆出于壁龛内,无壁龛者,一般出于坑底北部和中部。在这些出土的遗物中,尤以玉器为贵。

95号祭祀坑出土龙形玉佩

西周时期晋国的玉器主要见于天马—曲村的北赵晋侯墓地和曲村贵族墓葬中,墓地时代从西周早期延续到春秋早期,出土的玉器种类丰富齐全,工艺精湛,形神兼备,玉料精良,不仅是西周时期晋国用玉情况和琢玉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西周玉器面貌和制作水平的代表。而西高祭祀遗址出土的玉器,可以说是晋国东周时期玉器的集大成者,凸显了晋国晚期玉器的辉煌成就。

号祭祀坑出土龙形玉佩

西高祭祀遗址共出土玉器件,其中成形玉器有龙、璧、瑗、璜、环、剑饰、管、柱、韘(扳指)、带钩、玉人、合页形器等,器物造型富于变化,形态各异。特别是玉龙就出土了30余件,其造型多样,纹饰精美,制作工艺高超,极尽雕琢之能事。龙的头、身、尾清楚,或有足,或无足。龙首上角、眼、嘴、鼻雕琢完整,龙首或低或昂或回或转等呈现出各种姿态。龙体基本形态是“S”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些玉龙变化多姿,栩栩如生,或爬行、或俯伏、或蹬坐、或如飞,或悠游。其中有一件,双面阴刻云纹,三龙首相映生辉,间缀凤鸟,玲珑剔透。出土玉龙多有成对,造型纹饰毫无差别,其制作当是雕好造型,再一剖为二。未成形玉器的差别不大,或玉片或玉块,上面多保留有切割痕迹。其中有一件,玉片上用虚线设计出一戈的形状,戈体的每一部位完整清楚,但未雕琢,是研究玉器制作工艺程序难得宝贵的实物。从新石器到商、西周都不断有玉人的发现和出土,玉雕人物既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又有很强的写实性,战国时期玉雕人物出土较多,多写实,且多见于墓葬中,在祭祀坑中出土玉人比较少见。西高遗址出土了一件白玉人,玉人作站立状,笼袖,头戴冠帽,身着长袍,衣服上阴线刻方块状网格纹,通高不到3厘米,是目前考古发现中出土最为精小的一件玲珑之作。另外还出土了一件玉合页形器,两个透雕龙套在两个环形枢纽内,可上下翻弄,两个环形枢纽的雕琢妙不可言,反映出晋国玉器制作构思巧妙独特的高超水平。

西高祭祀遗址如此庞大的规模,以及数量众多的玉器作为祭器出现在祭祀坑中,凸现出当时人们对祭祀的重视。出土的玉器中,玉龙占有了很大的比例。玉龙属于佩饰,东周时期,随着社会变革的发展,礼崩乐坏,玉器摆脱了商周严格的宗法礼制束缚,用玉制度发生了变化,被赋予道德内涵的佩饰代替传统的礼仪用玉占了主导地位,成为玉器发展的主流。但同时也说明祭祀礼仪用玉在东周时期的晋国仍占有重要地位,祭祀用玉相当丰富。

2年前的一套繁缛的祭祀礼仪我们今天已经不可能亲历亲为了,只能通过祭祀遗址的规模来想象当时的宏大场面。遥想当年,晋平公战战兢兢登上祭坛,面向汾河,带领晋国众贵族向河神行礼祭拜,若在其中,庄严肃穆之情定会油然而生。

历时六个月的发掘结束了,我们都忘不了那紧张、热烈而又令人兴奋的发掘场面;忘不了机器轰鸣、热浪袭人、风沙扑面的恶劣工作环境;忘不了突袭而来的暴风雨,十多个淋得湿透的考古队员哆嗦着挤在同一个太阳伞下笑语连天的场面……西高祭祀由于其遗址发掘面积大,祭祀坑数量之多,祭祀用品规格之高而成为了继上世纪50年代以来,晋都新田遗址又一次重大的发掘,被评为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我想这应该就是对我们这些醉心于考古,愿用灵魂默默呵护祖先遗产的考古工作者们最好的回报吧!

(文章来源:《发现山西——考古人手记》,作者为:王金平、谢尧亭、范文谦)









































童颜寒兰面霜丨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南昌路边树上已结满了这种宝贝千万别当成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oumazx.com/hmzx/2704.html
------分隔线----------------------------